村网通总站 交大社区 lzjdsq.nync.com 欢迎您!
天没亮,梁银芳就急三火四地出门了。8点前,她要赶到亚特针织手套有限公司设在县城的加工点。
梁银芳是大悟县彭店乡太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去年,丈夫患肺癌去世后,她独自照顾一双儿女。女儿在县城读高中,儿子在彭店读初中。日子过得不易,好在梁银芳有一份稳定工作——她是亚特针织余河手套厂老员工,每月有2500元收入。
今年9月,儿子考进县城读高中,梁银芳不得不辞工进城照顾两个孩子。10月份,手套厂在县城新开办一个加工点,梁银芳重新上岗。“多亏‘富支书’把岗位送进城。”梁银芳口中夸的“富支书”,就是太山村村支书田忠富,孝感“五星书记”,今年5月受到省委表彰。
“干部要敢富,带头创富”
12月16日,彭店乡余河集镇。余河粮店两座废旧仓库改造的生产车间里,三排链式依次排开,30多名女工正在缝纫机前紧张忙活。“这些礼仪手套主要出口韩国。”51岁的田忠富在车间例行巡视。
这个加工点是亚特针织手套有限公司在大悟开办的第一个厂,至今已有10年时间。
2008年,经战友介绍,田忠富找到江苏南通一位老板,希望对方能来太山村建厂。老板将了一军:“办厂没问题,但凭啥让我相信你?”田忠富回答:“给你10万元押金,厂子办不好,这钱白送你。”
从南通回来,田忠富就忙着找厂房……第三天,老板来到太山村,余河粮店废旧仓库改造的厂房已经完工。
设备运来了,厂开工了,却没多少人愿意来。“村民技术不熟练,拿不到几个钱,积极性都不高。”田忠富自掏腰包组织村民到沿海学习,同时说服老板,除支付工人计件工资外,头3个月每人每月加发600元补助。第6个月,工厂开始盈利,用工一下子增加到200多人……
这之后,从余河到新城、彭店、桥店,再到县城,亚特针织相继开办了4家分厂。5个加工点解决了280多人就业,其中贫困户62人。
这期间,田忠富也从最初的“管理者”“合伙人”变成了老板。
当支书,又当老板,非议自然难免。“带领群众致富,干部首先要敢富、能富。”田忠富认为。
田忠富带头,村“两委”干部理直气壮兴产业。田忠斌参与经营手套加工厂;黎军开办灰沙砖厂;田海雁发展肉牛养殖;张春波开办乡村榨油坊——6个干部,5个人有了产业。
“干部要带头致富,也要清清白白。”村“两委”为干部划了一条红线:不准任何干部利用村集体资源搞经营,也不允许任何干部插手村里项目建设。
“扶出好产业,致富路才长”
春种红薯秋打芡,寒冬腊月漏粉条”。进入冬月,太山红薯粉丝合作社开始加班加点生产。“今年收购了60万斤红薯,可以加工10万斤粉。”负责人田伟介绍,合作社目前带动太山村38个贫困户和周边村民种植红薯,常年用工20多人。
昔日作坊式的红薯粉加工,如今在太山村正逐渐成为富民产业。
太山村有15个村民小组、2023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、417人。按照大悟精准扶贫攻坚计划,太山村必须在2016年整村出列。
对太山村来说,有手套厂做后盾,如期出列并不难。“难的是如何抓住机遇,把产业搞起来。”
太山村沙性土壤适宜红薯种植,产量高。以“特色”立产业,村里选择红薯粉加工作为突破口。
2016年,太山红薯粉丝合作社成立,建起了加工厂。“热心人士捐一点,村集体筹一点,扶贫资金帮一点,总共投资了45万元。”田忠富说。
粉丝加工厂由田伟承包经营,他与村委会达成协议:每年向村集体交3万元承包费;用工上贫困户优先;按照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红薯。
第一炮打响,太山村确定了产业发展思路:村集体坚持多元投入,市场主体、村民承包经营,贫困户参与,三方结成一个产业共同体。
当年,太山村又发展了400多亩油茶基地,由村民陈登国承包经营,每年向村集体交2.3万元,并带动12个贫困户就业。
田忠富介绍,全村124户贫困户中,除去政策兜底的26户,有76户贫困户从红薯粉丝加工、油茶种植、手套编织等产业中直接受益,产业扶贫的覆盖率达到了80%。
“致富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”
冬日暖阳透过窗户照进屋里。靠窗摆放的缝纫机上,田玉珍正忙着缝制手套,79岁的婆婆在一旁卧床休养。
田玉珍是彭店乡石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,公公婆婆都已年迈,大女儿远嫁,小女儿还在念大学,儿子是个残疾人。田玉珍和丈夫在彭店街上摆了个小吃摊,勉强维持一家生计。
去年,婆婆摔倒受伤,两口子不得不回家照顾老人。田玉珍做过卵巢和子宫切除手术,干不了重体力活,想去附近手套厂打工,家里又没人照顾。
就在这时,手套厂技术人员找上门,送来了缝纫机和加工原料,并手把手地教她操作。“加工好的手套,老公骑摩托车10分钟就能送到厂里;打个电话,工厂还会派人来取。”坐在家里上班,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,田玉珍很知足。“有能力,想致富,我们就带着你;你畏难,不想动,我们就拉着你。”田忠富说,脱贫致富路上,一个村民都不能掉队。
太山村4组贫困户黎海霞手有残疾,过去一直在家无所事事。田忠富动员她到手套厂当剪线工。
第一个月,因为手有残疾,动作慢,又是生手,黎海霞只拿到两三百元工资,心灰意冷的她不愿意干,回家了。田忠富两次上门做工作,黎海霞说出心里话:“挣不了几个钱,还丢人现眼。”
找到症结后,田忠富安排人将设备和半成品送到黎海霞家里,让她在家里加工。“没人比,也就没压力,操作熟练,信心就有了。”一个月后,黎海霞拿到970元工资,再次回到工厂上班。“当一天干部,就要为更多乡亲们谋一天福。”田忠富说。